400-023-4865

13588445966

新利体育新闻评论(精选5篇)

2023-07-05 13:24:30

  新利体育新闻评论是针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或公众广泛关注的社会话题发表议论、作出分析、讲明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体或节目样式。新闻评论反映客观事物的方法是比较概括和抽象的,主要通过分析说理的方法,从理论、政治、政策和思想上去启发和引导读者。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评论已经成为包括通讯社、广播、电视在内各类媒体进行新闻传播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体裁,在舆论引导工作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

  新闻评论可以就全局性的市政发表宏观大论,也可以一事一议,深刻阐述某一观点或某一问题,而我们工作中接触得更多的则是配合热点新闻,就新闻报道无法充分阐述的内容,用言论的形式加以阐述,使热点宣传更具有可读性、指导性。作为一个广播中的新闻节目,评论是新闻的灵魂,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的旗帜。一个新闻节目如果有没有评论,或者有没有好的评论,是品位高低的明显标志。比如某媒体在推出的《XX时评》专栏。时效性强,内容紧贴社会热点,观点鲜明集中,更为重要的是其形式新颖,新闻特性突出,获得了业界内外的广泛好评。

  新闻评论有以下的特点:首先,凡是叫做评论的东西,它都具备三个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在传统的文字播报时这种评论还是比较注意的,有的写得也比较好。但是在录音评述和主持人评论这三个要素注意的就不够了。新闻评论不是听众行为,新闻评论也不是个人行为,新闻评论是编辑部门代表党的行为。因此要求在节目中带音响、带人物谈话的这种评论要有充分论据。比如在某一食品质量出现问题了问题,我们首先选择最有说服力的论据就是质监部门的检查结果,这段录音播出之后自然就有种“倚天一出谁与争锋”的效果了。

  另外,若在结尾处选用全国人民都比较熟知的一句话,“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严重的地步”更起到画龙点睛之效。所以这里的音响是什么?其实就是编辑的论据,为了证明编辑的论点。论题和论据是最基本的要素,而论证方式则是论题与论据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律组合在一起的形式。在新闻评论中,论题就是我们要阐述或者要驳斥的论点,论据则是据以阐明观点的事实,论证方式则是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所以要用沟连的方法把它连向认可或者不认可,或者认可与一点,不同意几点,这样议论完,三要素就清楚了。

  其次,是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靠独特的见解吸引读者而取胜。有的新闻评论光是叙述事实,结尾议论一句,评论的色彩不够鲜明,完全可以归到新闻报道中去。有的议实施很清楚,议论也有,但是议论都是套话,都是平常听众们经常听到的,就失去了评论的意义。在新闻中如果我们需要劝人不要进行危险野外活动:如大风天野炊,无人水域野浴,总是用苦口婆心或者是威吓性语言,可能不但起不到规劝作用反而引起反感。所以不如用一首小小首打油诗“野浴啊要人命,何必再进行,安全是第一,珍惜咱生命!”作为结尾,吸引读者为新闻加分。

  最后,就是主要面向广大群众说话。 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更是人民的喉舌。要关心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反映群众的要求和呼声。说理论述符合群众的特点和需求。也可以吸引和鼓励广大群众关心和参与评论工作。

  新闻评论又不仅仅是新闻现象和个人言论的简单组合,要想写好新闻评论需要做的工作很多。陆游在教孩子写诗时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句诗也可以很好的概括日常积累对于写好新闻评论的重要性。写好新闻评论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长期的日常积累。这种积累又是多方面的,重要的就是资料的搜集。实践也表明:谁在工作学习中注意积累资料,谁就能获得丰富的知识,就能有聪颖的头脑,自身的素质也就能不断提高。我们搜集资料也可以从多个方面,比如报纸、书籍,而借助网络大概是最常用的途径。如果在做新闻的时候,某一方面的知识量不充足或者概念不准确,就在互联网上查找保证其准确性。以事实和数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还有就是训练思维,其实思维的训练和资料的搜集是相辅相成的,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即使是无意识的,通过阅读启发,思维也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另外积极地与人交流,也可以开阔视野避免成为故步自封的井底之蛙,知己知彼才能用在评论中说服别人支持你的论点。

  既然是积累就需要水滴石穿的决心,要长期坚持才能见效。下面就说说如何写好新闻评论的具体的方法步骤。

  就是所论何来?是冲着什么来的?是否有的放矢的问题。我们熟悉新华社对“新华时评”的要求是“缘事而发”“抓住新闻事件,紧扣时代脉搏”“针对性强”。人民日报对“人民时评”的追求是“紧密关注事实”“让评论与新闻如影随形”。所以足以看出新闻评论要见事见物,不能无的放矢无病,放空枪打乱跑。

  其实这个词主要的两个字“力”和“理”。就是既要充满激情,又要富于理性。写新闻评论不能温良恭俭,或者似是而非,要有不吐不快的气势。除了激情外,还需有理性,需要理智的分析、理性的判断、理论的阐述。新闻评论说到底还是讲道理,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分析说理是评论的灵魂所在。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给人民时评提出的要求就是“言之成理,述之有情”。

  新闻评论不是新闻,不是事实报道,而是事实评价,是基于新闻事实或有新闻意义的事实而发表的意见。相比于新闻报道,由于新闻评论对社会制度情境的依赖更强,因而,新闻评论带有鲜明的价值属性,对社会所要承担的责任也更为突出。

  无论是以事实描述为特征的新闻报道还是以价值规范为特征的新闻评论新利体育,都属于大众媒介的传播内容,因而都处于一定的传播及媒介制度中,进而处于规定传播及媒介制度的整体社会制度之下。所谓制度,就是系统。社会制度就是社会系统。从社会学意义上的系统论角度而论,处于社会系统内人化的各个要素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同其他人化的要素相互制约,并统一受制于整个社会系统,服从并服务于该社会系统。就传播媒介及其传播内容而言,自其诞生之日起,就脱离了自在状态而进入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的整个社会系统之内,从而受制于整个社会系统。大众传播媒介因其大众性而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它理当更多地体现为公共的意志(“公意”)和公共的利益(“公益”)。正是从这个意义说,作为大众媒介传播活动的新闻评论不仅是个人和媒体机构的一种权利或自由,更是一种义务和责任。

  针对大众传播媒介为追逐利润而逾越新闻自由的界限和抛弃应对社会担负的基本责任,西方人很早就提出了新闻媒介的社会责任思想和理论。1788年,被美国人誉为“自由开创之父”的托马斯・杰斐逊在支持制订旨在保护新闻自由的联邦宪法修正案的同时,就指出:“报界有义务向公众提供可信的、准确的和重要的消息与意见。”20世纪初,美国新闻界制订了《记者信条》《新闻法规》等规约,业界要尊重公民自由和对公众尽责的行业规范。到20世纪40年代,美国非政府机构―新闻自由委员会(“哈钦斯委员会”)明确而系统地提出了有关媒体社会责任论的基本思想:现代传播媒介应当“将自己视为公共讨论的共同载体”,应当成为“一个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社会中所有重要的观点和利益都应该在大众传播机构上得到反映”,要描绘出“社会各个成员集团的典型图画”、要负责介绍和阐明社会的目标和美德,以及要使人们便于获得当前发生的重要事件等。[1]其后在50年代,美国学者T.B.佩特森(Peterson)提出了作为“现代社会公众通讯工具”的媒介所应承担的包括以提供关于公共事务的信息、讨论或辩论来服务于政治制度,启发和提高公众的自我决策意识,对政府进行监督等各项职责和任务,他认为:“自由伴随着一定的义务,享受着政府赋予的特权地位的报刊,有义务对社会承担一定的责任。”[2]70年代,编辑主任协会制定伦理规则明确要求:“报纸应当为人们交流评论与批评提供论坛,特别是当那些评论与社论立场相左的时候。”[3]凡此种种,表明的是新闻媒介在追求和享受新闻自由的同时所应承担的方方面面的社会责任。在所有这些对新闻媒介的社会责任规约中,几乎都涉及到发表意见的新闻评论的社会责任。

  迄今为止,新闻(包括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社会责任即新闻责任问题一直是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新闻界及其整个社会的公共议题,西方的新闻业始终处在追逐商业利润、享受新闻自由与接受新闻审查、承担社会责任之间的矛盾冲突之中。

  中国自近代引入新闻学以来,对新闻的认识和理解就包含了对新闻责任的关切。在论述报纸社会功能和意义时,无论是梁启超的文章《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严复的文章《国闻报缘起》,还是徐宝璜的著作《新闻学》,都涉及报业即新闻业的社会责任、新闻工作(者)的职业使命和道德。[4]尤为突出的是,鉴于当时动荡的社会局势和革命的时代主题,联系国事是报纸的第一要务,报纸所担当的更多的是政治宣传家的重任和义务,报纸的政治实用价值备受重视。由此,基本上可以说,报纸不是以新闻而是以新闻评论为本位(只是到了后来,报纸才向新闻本位回归),而报纸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则更多地是新闻评论的社会责任。新闻界的这种评论本位主义盛行至改革开放前,并存留至今。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同于西方,中国人所谓的新闻责任首要地不是新闻报道即新闻本身的社会责任,而更多地是新闻评论的社会责任,尤其是其中的政治责任。

  一般而论,从人类新闻实践来看,无论从历史还是从逻辑上说,新闻报道要早于新闻评论,因此,对新闻评论社会责任的关注要晚于对新闻报道社会责任的关注。作为广义的新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一项主观性更强的新闻实践活动,相比于新闻报道,新闻评论因其与新闻本身的差异而使其社会责任问题更难以被评判,更难形成公认的标准。但是,基于新闻评论更强的社会性及对公众的社会影响力并不亚于新闻报道,对新闻评论在社会责任方面的媒介批评同样成为一种媒介实践的必然。因此,迫切需要对新闻评论的社会责任加以主题化研究。

  基于新闻与社会的多重关系,新闻评论的社会责任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新闻评论的社会责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政治责任、法律责任和伦理责任。这三重社会责任成为对新闻评论媒介批评的主要标准和依据。

  新闻是观念的产物。从政治学的角度看,新闻实践活动是一种界定和调整权力关系的权力话语活动。如果说,新闻报道是“用事实说话”,是把报道者的倾向寓于对事实的客观报道之中,因而表达的是“无形的意见”,那么,新闻评论则是“有形的意见”,是基于事实的立场和观点的价值偏向性表达,它总是受一定的权力即政治意识形态框架支配。而作为意识形态机构的新闻媒体把关后的新闻评论,更是一种制度性(而非个人性)行为,因而其政治性、意识形态性或“党性”完全是一种必然的品性。在意识形态的框架效果即筛选、过滤机制作用下,新闻评论具有鲜明的价值特征和价值观差异。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评论是一套言说定义(或规范)现实世界的权力话语,新闻评论活动是政治性的活动,从事新闻评论就是从事政治。恩格斯曾指出“绝对放弃政治是不可能的;主张放弃政治的一切报纸也在从事政治。问题只在于怎么样从事政治和从事什么样的政治。”[5]从事政治活动的新闻评论当然要承担一定的政治责任,这是一项必然的逻辑。在自由主义的社会语境下,新闻评论要承担充当“社会公器”和被喻为的“看门狗”(watchdog)的角色,为社会(公益)服务,肩负起对政府、非政府组织及公司企业进行新闻舆论监督的政治责任,要求成就为“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在社会主义的社会语境下,新闻评论要承担充当执政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及舆论支持、舆论引导(导向)和舆论调控工具的政治责任。新闻评论履行舆论监督和政策宣传等政治功能,就是在承担政治责任。这种对政治责任的承担集中表现为合政策性,即要为一定的政策所约束新利体育,服从和服务于政党和政府的内政外交政策。

  从法律学的角度看,新闻评论是一种关涉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人的权利与义务、自由与责任等社会关系的新闻实践活动。基于新闻评论的权利和自由是有底线和疆界的,新闻评论的法律责任更多地表现在不作为上,力求避免评论权利的滥用和误用。新闻评论因此主要成为被社会规范的对象(而非社会规范者)。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评论的法律责任基本上是消极性的、否定性的责任。事实上,新闻评论承担法律责任主要表现为合法性,即要合乎法律精神的要求,要受一定的法律规范的约束(应该承认,并不是所有的法律都是合法之法或“良法”。从原则上说,对不良之法或“恶法”,作为社会舆论工具的新闻评论不但不能在精神上受其束缚,而且在行动上要通过新闻批评的方式提出各种建议和意见,使之尽早得到修正)。[6]换而言之,新闻评论要在法律允许的界限内进行,具体是指新闻评论主体选择评论的新闻事实和人物及得出的相关结论必须是法律(主要是新闻传播法)允许传播的内容,不会对他人或某个群体、对执政党和政府及整个社会造成负面影响,不得侵犯他人的个人权利,不得损害法人的利益,不得危害国家安全,不得败坏社会的公序良俗,不得造成干扰独立司法审判的“新闻审判”现象。

  从伦理学的角度看,新闻评论是一种辨别善恶并影响社会价值取向的软权力话语行为。“言论是一种试图影响人、改变人―改变人的价值观、行为和信仰―的文本,因此,它不能不受到伦理的审视。”“就像论说可以用来帮助人们做出更好的决定并改变他们的生活一样,‘论说’也可以破坏和伤害人们。作为民主社会的公民和‘私民’,我们必须以监督和批判的眼光审视我们所制造和接受的论说。”[3]作为一种广为传播的社会言论(“论说”),新闻评论的伦理品性是显而易见的。新闻评论的伦理目标应当是使传播对象或者说受众“耳聪目明”,更具思考力、鉴别力、批判力和创造力,总之,更自主、自由,更有个性,而不是相反―更易于被人所操控、役使和同(质)化。换而言之,新闻评论者即“论(说)者的伦理”旨在“强化个人和社群”(strengthening the individual and community),使之更有力量。而要实现上述伦理目标,就必须要求新闻评论者像古希腊圣人苏格拉底那样,做知识和真理的“助产士”,通过“辩证法”与人“理论”,目的不在驳倒对方,而在于共同达到真理,达成共识。事实上,今天的新闻评论者更应平等对待传播对象,平等交流,做到理性劝服。如果说新闻评论的法律责任主要是一种消极性作为的责任,那么,新闻评论的伦理责任更多地表现出积极性作为的责任一面,它要积极作为,执行一定的社会基本职能。譬如新利体育,新闻评论要尽可能多地提供全社会的各种声音,搭建“开放的话语空间”和“意见的自由市场”,尤其是确保话语权和发言机会的均衡分配,让弱势、边缘群体发出自己的声音。还有,新闻评论要尽可能地彰显人性中的光辉,显示人道主义和推崇人文关怀,弘扬和释放道德力量的正能量,以凝聚社会共识和舒缓社会情绪。当然,从根本上说,新闻评论的伦理责任要求新闻评论合道德性(“合德性”),即要求新闻评论遵守德性社会的道德约束,其评论主体所选择评论的、作为公开传播对象的新闻事实或人物及得出的结论都应该符合社会公认的道德观念和规范,为之所接纳。概括起来说,新闻评论的道德责任包括:在内容上,要“公正”(fairness,而非不偏不倚,impartial),不要碰触和突破民主、法治和社会基本价值观的底线;在形式上,要公开,不得隐匿或模糊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不得使用不利于读者全面、深刻地理解、把握事实,独立、合理地进行判断新利体育、推论的论证方法或修辞手段。应该指出的是,基于伦理界限和规范不像法律界限和规范那么硬性和明确,新闻评论的道德责任比其法律责任要宽泛也要宽松一些,承担新闻评论的道德责任也就要求更自觉、自主一些。

  新闻评论的社会责任不是外在强加的,而是内生的,是其作为一种特殊的新闻形态的内在属性所规定和赋予的。一般而论,新闻评论的三重社会责任―政治责任、法律责任与伦理责任―是统一的,但不可否认,在某些特定的情形下,新闻评论的政治价值标准、法律价值标准与伦理价值标准即合政策性、合法性与合道德性并不完全一致。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的言论―“每个社会都有维持和平和秩序的权利,因此就有权禁止宣传报道带有危险倾向的意见……执政者在限制他所认为的危险意见时,他在道德上或神学上可能有错误,但是他在政治上则是正确的。”[4]―恰好从对立面上反映了这种多重价值标准的非统一性。因此,承担新闻评论的三重社会责任就成为一种讲求周全、兼顾的平衡艺术。此外,承担新闻评论的社会责任还要求注意一种情形。上述政治、法律和伦理三重标准有可能与新闻价值标准都不一致。譬如,有些事实具有新闻价值,以新闻价值标准来衡量是值得评论和传播的,但从政治、法律或伦理的角度看,又都不适合评论和传播。因此,在承担新闻评论的社会责任时,还有一个平衡政治责任、法律责任和伦理责任与传播责任的问题。

  [1]新闻自由委员会编.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M].展江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报纸媒介与网络媒介整合之后,为新闻评论在网络上开辟了一块新阵地,成为报纸新闻评论的有效补充,而网络新闻评论与报纸新闻评论并不存在优劣之分,而是扬各自优势,避各自短处,互补互动,实现了新闻评论的双声道运行。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报刊电子化与网络报刊化。将传统报刊的新闻评论内容展示于网络媒介,突破报刊媒介发行的地域限制,将传播范围最大化和效果化,让异地、异域的受众通过网络媒介也能了解其内容,形成向外辐射的影响趋势。同时,传统媒介可以从网络中发现新闻评论的议题,对在网络上出现的一些讨论话题、各种言论进行筛选、修正,提炼成可以在报纸上展现的新闻评论。从当前网络媒介的受众群体来看,不如报纸媒介的分布层面那么宽泛,借助报纸媒介的传播能够让精彩的声音得到更多层次的传播。

  网络充分利用报刊资源。报纸媒介中新闻报道和评论可以成为网络新闻评论的议题设置的重要来源。以人民网的“观点”频道为例,观点频道中以传统媒介的新闻报道和评论作为资源的栏目就有“报系观点”、“媒介言论”、“观点碰撞”等栏目,其中“观点碰撞”以新闻事件的点击、各方媒介评说链接、编辑留言和网友发表感言为主要框架,通过对热点和焦点新闻事件的抛出,将传统媒介,主要是纸质媒介的评论整合起来,形成一定的评论氛围和互动环境。

  报刊与网络的联合行动。在一些重大新闻事件中,报纸媒介与网络媒介联动配合评论,使多种媒介的评论能够相呼应,形成多层次、大范围的言论交流。可以是同系统的纸质媒介和网络媒介之间的联动,也可以是不同系统的纸质媒介和网络媒介之间的合作。传统媒介或网络媒介对其新闻事件的评论价值先作出判断,然后,在各自的媒介上展开评论,不仅在报纸媒介中请专家学者针对新闻事实发表个性化、独到的看法和意见,而且在网络媒介开辟专栏,让专家学者在网络媒介上与受众交流讨论,并且,报纸媒介还可以选取专家学者与网友们精彩的对话刊登。这种多媒介的大范围合作,一方面体现出新闻事件本身新闻价值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媒介之间的评论联动,也容易形成有规模和气势的评论效应。

  报刊是视觉媒介,人们通过视觉来阅读;电视是视听结合的媒介;互联网也是需要视觉感官的媒介。然而,只有广播,诉诸单一的听觉信号,是属于一种非视觉的媒介。广播所具有的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接收实体经济便宜、接收方式简单和内容涵盖丰富等特点,为其扩展受众基础提供了有利条件。面对网络媒介的迅速成长,广播媒介的对应政策同纸质媒介一样,选择了与网络媒介互动和结合,将自身所拥有的音频信息资源优势与网络媒介传播的优势结合起来,以新技术和新手段扩大新的传播领域和范围。广播与网络的结合形式主要有两种:

  广播的网络版。这是传统广播在网络媒介上进行的延伸,拓展了自身新的发展空间,借鉴传统广播方式实现了网络媒介信息的制作和传播,使声音介质文字化、视觉化、形象化,打破了传统广播以声音为主要载体,以听觉为唯一感知渠道的形式。传统广播的传播在时间流程进行中播出,限定了受众该什么时候接收和接收什么样的信息,并要求受众接收信息的时间与消费信息的时间是同步的。网络媒介在信息上的传播模式恰好与广播相反,体现异步性,通过存储信息的方式让人们在可能的任何时间来消费和利用这些信息,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去主动索取信息。网络媒介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广播传播稍纵即逝,仅有声音而无图的缺憾。例如,中国广播网(省略),在该网站中提供了在线直播、网上点播和宽带视听等服务,通过直播或点播方式来收听节目。直播是广播电台实际播出广播节目的互联网传播形式。点播则将节目做成一个个片段新利体育,受众根据标题或分类选择所关心的片段收听。

  网络化广播。从网络发展的角度来看广播,这种形式跳出了传统广播的模式,真正发挥了新媒介广播的优势。随着网络技术的更新,除了在内容影像化方面努力争取着自己的市场,在音视频内容开拓方面也有了发展。

  传统广播的传者与受众界限分明,而广播与网络媒介结合后,传者与受众从原来点对点的双向交流拓展为多向交流,受众的参与反馈的面和度有所提高。网络化广播的播出不照搬传统广播的新媒介形式,网络媒介电台主持人充分与受众进行互动交流,在节目中提供短信评论、短信调查、论坛发帖、热线电话等多种结合方式说新闻,交流谈话,有很强的参与性与互动性。网络广播集纳和享用传统媒介新闻资源,开展与传统广播电台的合作。网络媒介中的在线广播发展也为网络媒介增添了新的形式和内容。中国宁波网“天一网络电台”,发挥广播媒介与网络媒介的各自优势,是传统媒介与网络媒介相结合的一种新形式。

  电视新闻评论是形象化、视听结合的评论,这是电视新闻评论与报纸、广播相区别的显著特点。在电视新闻评论中,画面和字幕直接诉诸受众的视觉器官,音响及解说直接诉诸受众的听觉器官,传播符号的多样化和感知的多通道,使电视新闻评论与其他媒介相比更具现场感、真实性和说服力,容易消除人们对被评论事件和人物认知的不确定性,进而更好地接受和理解评论的内容。网络媒介可以单独或综合处理资料、文字、声音、图像和视频等多类信息,配备相关的图文背景关联为受众提供立体化的评论资源,为电视新闻评论超越自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电视与网络媒介的结合形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电视的网络版。以网络媒介为基础,电视媒介在网络媒介上设立可以进行视频播放的网站,提供电视节目的在线点播,从网络媒介向电视媒介转变。这类网站往往是对电视台节目的一种补充,可以是电视媒介的电子版,将自己或相关媒介上的文字、图片等信息内容照搬到互联网上,将网络媒介的多种服务功能融入其中。如北京电视台的网络电视频道(省略)和深圳电视台的网络直播中心等。还有一种具有整合意义的网络电视网站,区别于传统电视媒介的传播方式,将电视台搬到互联网上,在线收看电视频道。如最近建立的“中国网络电视”网站(省略),正处于探索阶段,节目数量和质量都无法与真正的电视相比,但这毕竟是媒介结合的新形态。①手机电视上的新闻评论因容量有限,则要求短小精悍。②

  互动电视。这种方式使电视实现网络化功能,具有更强的实用性和易用性,且能保证画面的效果。中央电视台开播的体育信息频道,主要提供体育比赛和另外一些相关信息的服务,观众在看一场体育比赛时,可以使用遥控器显示出一个选择控制菜单,进行分段收看和比赛的一些相关信息,比如赛事背景、选手介绍、相关评论等的选择,使观众全方位了解这场比赛的所有信息。2004年11月17日,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杨澜在网通“天天在线”宽带门户网站上开播一档网络电视互动直播栏目“说给女人听”,这档宽带电视“互动秀”节目的观众可通过宽带互联网、手机、固定电话与杨澜进行实时交流。“互动秀”是目前国际网络电视流行的一种直播形式,基于宽带网络,受众通过网络留言、电话和短信等方式提问,专家通过视频现场或远程连线即时交流解答。这种方式的结合,使电视媒介具有了很多网络媒介的特性,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电视媒介,克服了许多电视媒介先天的不足之处,这也是电视今后与网络媒介竞合的一种方式。③

  电视利用网络媒介覆盖广的优势,快速拓展电视传播的新空间。网络媒介的应用增强了电视媒介的互动性。受众的互动行为延伸到电视节目的制作和播出的前前后后,受众的随时参与成为可能。这使新闻评论的题材内容更加切合受众的实际需要,体现出受众的主动性和传播的双方互动性。

  ②殷俊:《博弈手机电视――1.渠道:探求合作共赢之道;2.内容:战略创新》,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2007(7)。

  微博属于社会交流娱乐工具,其进一步发展成为了社会公共舆论的新型平台,也是目前社会上最具时效性的媒体。微博逐渐成为诸多重要性新闻信息尤其是突发性事件的舆论源头,其改变了传统型新闻信息传播的形式,也冲击了以传统媒体为主的舆论形式。随着微博和传统媒体的有机结合,多数网民利用微博和传统媒体对于舆论的形成过程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研究微博对新闻评论的主要影响,探讨了新闻评论“微博化”。

  新闻评论“微博化” 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同时也带来了消极影响。微博在促进新闻评论改革和创新的同时,也使得一些虚假性新闻评论、琐碎性问题、庸俗化现象等出现在媒体领域的各个角落。媒体利用来自微博上的新闻内容,因为审核机制的不健全,微博存在着真假难辨等问题。例如: 2010年3月河南省洛阳市相关政府部门针对网络上一则河南省洛阳市“美女不配合而被判刑”的虚假新闻公开进行了澄清,但是在此之前也有多家新闻媒体利用新闻评论传播了这条新闻信息。就目前形式而言,新闻评论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是新闻评论的质量却在不断下降,新闻评论的同质化问题严重,独家性新闻评论不断减少。微博新闻具备个人化、娱乐化等特征,新闻和舆论、新闻和娱乐之间界限的模糊程度不断加深,使得新闻评论针对社会公共领域的关注力度不断减少。此外,“咆哮体”、“私奔体”等微博语言也被引用到新闻评论的写作中,使得新闻评论的庸俗化现象明显。例如:《辽沈晚报》认为“咆哮体”和“凡客体”属于新闻评论的创新模式,而一些人则认为这是微博的流行风格。这些评论都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是互联网环境下新闻评论庸俗的具体表现[1]。

  从新闻信息传统的时效性方面来看,微博有着传统媒体所没有的特征优势。媒体依靠“独家新闻报道致胜”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了,媒体竞争从“卖新闻”发展到了“卖观点”。微博新形势下,新闻评论的社会地位和具体作用在不断变化。我国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强化新闻评论的作用,在原有新闻评论的电视节目的基础上增加了新闻评论功能。例如:《新闻联播》增设了“本台评论”,《新闻30分》增设了“编后评论”与“本台评论”等,目的是在传播动态性新闻信息的基础上,强化中央电视台的社会权威性地位和客观性舆论评论作用[2]。

  从选题来源方面来看,微博增加了新闻评论的选题来源,题材范围和价值导向趋势不断多样化,受众对从微博上转载的观点和群众意见的关注力度不断加大,同时也加大了新闻评论的参与力度,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新闻评论的进步和发展。例如:2011年1月来自微博的“随手抓拍救济乞讨少儿”比广大网民转载评论,在同年的2月《新京报》和中国广播网等多家媒体就救济乞讨少儿进行了评论。例如中国广播网发表了相关性文章,呼吁社会各阶层人士关注乞讨少儿。微博不仅报道新闻事件,针对事件进行客观性评论,同时还可以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具体意义,从而引导新闻信息的舆论。

  微博新形势下,新闻评论强化了舆论的监督功能,新闻内容和进一步贴近实际生活和受众,其中尤其是党报评论更加符合民生。例如:2011年2月10号到3月17号,《人民日报》发表的“如何提振国家政府公信影响力”等一系列文章,同年6月2号又发表了“如何回应社会关注”等一系列的新闻评论。这些评论文章引起了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从百姓的角度思考问题,使得党报新闻评论更加贴近实际生活和受众[3]。

  从新闻形式方面来看,微博具备“短小”、“迅速”等优势,使得传统新闻评论的形式方面也出现了改革。随着媒体由传播中心转变为受众中心,新闻评论愈发的“专业化”和“分众化”,和传统型媒体的受众群体相比,微博新形势下的新闻评论的受众群体的分众化现象更加明显。新闻媒体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特征增设不同形式的新闻评论栏目。例如:《检察日报》星期一“声音周刊”的受众是人大代表,刊登的新闻评论也是集中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健全和国计民生问题上;星期二“廉政周刊”面向的是国家政府官员,刊发的是反腐败的新闻评论;星期五“绿海周刊”注重的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刊登的是文化评论。媒体新闻。

  新闻评论提高了了对时效性,加大了与受众的互动力度。例如:《新闻联播》注重的是大型节假日和大型社会事件的报道,及时地进行“本台新闻短评”,同时还增设了专业和兼职相结合的评论员机构,其中主要包括了国家政治、社会经济和民生等不同领域的专家,针对时下的新闻话题进行评论,从而引导社会舆论。此外,微博形式的新闻评论不断发展。长篇大论形式的新闻评论逐渐被短小精悍的微博评论等不同形式的短评论所取代,并成为今后媒体新闻评论的写作趋势。例如:2011年9月13号《人民日报》刊登杨旭的快评《让杂志书健康成长》,整篇文章不超过400字,结合当今杂志书市场出现的具体问题,驳斥全面停止杂志书行业的发展。杨旭的快评具备较强的时效性、全文篇幅较短、文章观点突出、文章风格活泼等特征[4]。

  综上所述,新闻评论的“微博化”使得新闻内容、新闻来源和新闻形式出现了改革和创新,同时也使得一些庸俗化和同质化现象的出现,因此新闻工作者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微博化”新闻为受众带来更为积极的影响作用。

  电视新闻评论,是电视传媒对当前重大新闻事件或重要问题发表意见、做出分析判断或评述的一种节目形式。由于它具有新闻性、政策性、现实性3个方面的特性,所以在报道新闻时呈现出具有反应快、政策性强、直面社会现实等特点。而且新闻评论还需要弘扬正气、针砭时弊,在严肃之中融入幽默,在说理、分析之间穿插情感,在教化、训导的同时体现出一种宽容的气度。

  (1)精准确切。要对事实进行准确评论,做到正确引导,新闻才具有可信度及说服力,从而可以提高媒体的权威性。

  (2)大众化。在电视新闻评论中,恰当运用大众化的语言,会使整个评论显得明亮活泼,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3)幽默诙谐。新闻评论的幽默含义绝不是庸俗戏谑,当然也不是低级趣味或是哗众取宠,而是高雅地体现人的高尚情操和智慧。用委婉含蓄的幽默语言,给人以意味深长的韵味。

  广播新闻评论的语言必须是:精炼、准确、客观、通俗易懂的;要具有人情味和责任感,对社会存在的丑恶现象要有正义感,对弱者要使用温性词汇。广播新闻的语言没有画面的对照,全靠听觉来接受和获取信息。广播的语言总有温暖人心的效果,并能给人以情感关怀。广播新闻评论着重强调反映“事实发生、发展与新闻报道之间的时间差”,评论语言通俗易懂,能够充分调动声音、音响的表现功能,让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1)多样性。随着社会关注点的增多,报纸评论专栏的议题涉及经济、文化、政治、体育、生活各个方面,显得丰富多彩、百花齐放。

  (2)多元化。由于大众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多元化的社会评论可供读者探讨和选择。因此,对于同一事件的评论,各家媒体都各有千秋地发表或深或浅、或褒或贬的看法,从而使得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和价值认可进行判断和选择。

  (3)时效性。对新近发生的事实进行及时地报道,新闻的评论具有时代性,扣紧时代脉搏,与时俱进。在当今传媒发展越来越迅速的时代,哪家媒体第一时间提出真知灼见,哪家必将赢得大众的眼球。

  无论是哪一种媒体,笔者认为新闻评论语言都要大众话语,用最贴近生活的语言表述观点、发表评论,才可以更好地在评论要素与视听元素结合中发挥新闻舆论的引导作用。新闻报道以传播事实性信息为主,新闻评论则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在事实性信息的基础上,加上意见性信息的传播,多元表达、完美结合,即可充分发挥好新闻评论舆论导向的传播功能。

  新闻评论是在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相结合中传递意见性信息,在评论要素与视听元素相结合中发挥其政论性,并在这两个结合点上构建起一个新闻舆论场。新闻舆论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现实社会中还存在着人际传播的口头舆论场和网络传播的网络舆论场。作为媒体应该做到汇集、引导、影响意见的提出,才能加大主流新闻的传播力,保持对舆论导向的影响力。

  (1)良好的认知能力。认知能力即新闻工作者把握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的能力。

  (2)敏锐的判断能力。判断能力是指新闻工作者从一定的价值观出发对事物的是非善恶、利弊得失进行判别的能力。

  (3)精湛的传播技能。传播能力则是新闻工作者把自己对客体事物的认知与判断进行充分而巧妙地表达。